“曾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请您过来帮我看一下!”
“稍等,马上过来。”
前不久,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新市民·追梦桥群团工作站内,20多名小学生整齐地坐在一起看书、写作业。孩子们口中的曾老师名叫曾洪,是希望小课堂的志愿者,他和另一名志愿者不时穿梭在孩子们中间,辅导他们写作业。
“寒假期间,我们主要辅导、监督孩子们完成寒假作业。”曾洪告诉笔者,每天上午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是希望小课堂寒假期间的辅导时间,等学校开学后就调整到每天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
“希望小课堂很温馨!我们在家里做作业,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题,连爸爸妈妈也不会。而在希望小课堂,专门有老师辅导我们,再也不用担心作业做不好了。”柏杨林街道阳光小学四年级学生莫春雪说。
除了辅导作业,希望小课堂还开设有美术、音乐、趣味英语等课程,旨在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有时我们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给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希望通过活动给他们带去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寒假。”曾洪说。
寒假期间,和曾洪一样在希望小课堂工作的志愿者有9名。自希望小课堂建立以来,每年寒暑假、周末都有志愿者报名参加,他们不仅是老师,也是孩子们的伙伴,既帮助了他人,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在这里当志愿者一年多了,收获很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帮助,让更多的孩子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曾洪说。
2019年6月,在当地部门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下,柏杨林街道希望小课堂(原“四点半课堂”)正式开课,旨在为搬迁群众子女提供一个舒适优质的学习环境,解决其学习上的担忧。“希望小课堂切实解决了搬迁群众就业务工期间,其子女功课无人辅导的难题,也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社区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关爱。”柏杨林街道团工委团支部书记黄娟介绍。
在希望小课堂内,孩子们不仅可以完成作业,还增加了相互了解,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感情。“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在附近的扶贫车间上班,有了希望小课堂,他们可以安心工作,下班就可以带孩子回家。这样,孩子们的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其父母的压力也减轻了。”黄娟说。
据悉,柏杨林街道分别在阳光小学、新市民·追梦桥群团工作站、长幼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希望小课堂,让家长放心、安心,也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近年来,柏杨林街道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坚持把“搬得出、稳得住”作为工作总思路,逐渐吸纳融合社会各方力量,把优质的生活、学习资源不断输入安置点,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稳得住”在群众心中真正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