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七星关区紧紧围绕“打造品牌+生态农业+农旅融合”等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域品牌,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并加强农旅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走进清水铺镇橙满园社区,只见一条条宽敞的通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成片的瓜果蔬菜分布于赤水河两岸,一幅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20世纪80年代,橙满园社区因地制宜,在山顶修建水库,引水下山,在喀斯特地貌的荒坡上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打造沃柑、红心蜜柚、脐橙等为主的四季果园,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态势,让村民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有收入。
为了使基地起到更好的示范推广作用,橙满园社区利用有机肥的资源优势,对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引进培育早、中、晚熟优质水果品种,延长挂果周期,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如今,橙满园社区家家种柑橘,户户有果园,年产水果1000余万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1万元。
除了发展水果种植,橙满园社区还依托赤水河的自然优势,打造集观光游玩、水果采摘、基地示范种植、特色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小镇,让荒山披绿、土地生金。
随着农旅融合的深入,群众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
在朱昌镇农业园区的大棚里,一颗颗饱满、红润的草莓垂挂下来,娇艳欲滴,游人在园中采摘,欢笑声不绝于耳。
“园里种植的是巧克力味的草莓,采摘期可持续至6月底。”据基地负责人张荣介绍,为确保草莓品质,种植过程中,基地不使用农药,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管理,且采用生态种植、绿色防控、科学疏果等种植方法,提高了亩产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2016年以前,朱昌镇人均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广种薄收成为了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为了带动村民发展,朱昌镇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种植草莓、樱桃、西瓜、葡萄、猕猴桃、冬桃等精品水果4000余亩,助力群众增收。
如今,朱昌镇精品水果种植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曾经丢荒的土地种出“摇钱树”,形成“聚宝盆”,群众摘掉了“贫困帽”,踏上了小康路。
清水铺镇和朱昌镇只是七星关区大力打造“四季果园”,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七星关区以农旅融合为重点,在龙场营、生机等18个乡镇中高海拔地区种植青脆李、脆红李、蜂糖李等;在清水铺、大屯等5个赤水河沿线较低海拔的乡镇,种植椪柑、脐橙、血橙等;在杨家湾、阴底等9个乡镇种植樱桃,朱昌、杨家湾等23个乡(镇、街道)种植葡萄、蓝莓等精品水果,打造集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以农兴旅,以旅强农。
“果园子”工程打造四季有鲜果的模式,解决了以往七星关区水果种植分散、品质不高、价格低廉的难题,形成规模种植,品质大幅提升。
目前,七星关区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15.5万余亩,其中李子8.44万亩、柑橘4.01万亩、樱桃1.5万亩、其他精品水果1.605万亩。全区精品水果投产面积10.41万亩,年产量5.34万吨,产值约为26726万元。
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上,七星关区以特色农产品为创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域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品牌评选活动,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身价”。水果萝卜获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毕节椪柑已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商标。
红红瓜果香,甜甜产业路。随着全区精品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农旅融合发展的红利,下一步,七星关区将持续打造以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市民青睐的四季果园,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